在中国植物分类学的浩瀚星空中,有一位老人静静耕耘了七十余年。他用一只眼睛看世界、用四种癌症磨砺意志,最终写下上百万字的科研成果,建立起堪称“植物档案库”的丰厚遗产。他是王文采,中国科学院院士,中国植物分类界最令人敬佩的名字之一。
他并不以院士的身份自矜,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却从不张扬;他默默坐在窗边,拿着放大镜审视标本的细节,在生命最后的十年,与癌症共处、与失明共存,用几近残缺的身体,继续一笔一笔地记录植物的脉络。
右眼失明十年之久,连身边的助手都未察觉。他说:“趁还能借助放大镜,我要赶紧把《中国翠雀花属植物》的稿子写完。”如此淡定而坚定。
实际上,从2011年起,王文采陆续被诊断出前列腺癌、肠癌、皮肤癌、胃癌。医生叮嘱他术后休养三个月,他仅一个月便赶回研究所继续工作。陪护他的小春说:“爷爷心里装的都是标本。”
王文采一生低调,不讲奖项、不提荣誉。孙女直到读到媒体对别的院士的报道,才问起:“爷爷也得过这样的奖吗?”母亲平静地答:“当然。”那一刻,她才恍然意识到,身边这个常常说“我不懂”的老人,曾两次站上国家自然科学奖的领奖台。
他曾对助手说:“你找领导看看,能不能把我院士的帽子摘了。”他不是不珍惜荣誉,而是不愿分神于无谓的应酬。科研,是他唯一热爱的事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