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“复旦将降低文科招生比例”的新闻引发热议。复旦大学计划进行一场“教育教学3.0版”的改革,加速向创新型大学转型。其中,文科招生比例将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四十降至百分之二十。
这一消息再次引发了关于“文科重不重要”的争论。此前,哈佛本科生学院2024年取消了至少30门课程,涉及二十多个系,其中大多是文科专业,也引起了外界对“文科倒闭潮”的担忧。
种种迹象表明,在当前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,部分传统学科正经历转型和优化。但仅凭几所高校的专业调整就断言文科无用或即将“消亡”,显然是一种误读。近年来,高校一直在进行专业调整。2023年,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文件,要求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%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,目的是让高校专业设计与就业及产业需求一致。
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,引导学生选择更好就业的学科,并借此增强自身竞争力,是合理的。此轮专业调整并非只针对文科专业,近年来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、土木工程等专业也被多所高校撤销。
当前,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飞速发展,对高校带来冲击。传统文科教育面临诸多问题,如课程设置滞后、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节、可替代性较强、效能不高等。因此,与其说是面临“文科消亡”的问题,不如说是文科如何继续前行的问题。改变也许是好的开端。
不少专家提倡在重视文科素养教育的同时,为学生开设交叉学科和其他通识课程,将科技融入文科教育,培养出更具人文关怀、社会导向和创新精神的学生。当前新文科建设的特点就是交叉融合。复旦大学也提出要“跳出文科来谋交叉”。
对于文明的发展而言,理科教育与文科教育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支柱。与其争论“文科重不重要”,不如思考如何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的文科人才。文科学子也不必过于悲观,应该放宽视野,提升专业,拥抱新技术,加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