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的北京遭遇了一场近十年来最强的大风,全市16个测站极大风达12~14级。预计傍晚风力将明显减弱,这场持续性大风天气也将结束。
从气象预警到民生保障,从古树加固到免费停车,北京坚持底线思维、系统思维,统筹城市治理的速度、精度与温度,技术助力科学预警、制度保障迅速响应、凡人微光注入治理温度,保障这座超大城市平稳度过14级大风的考验,诠释了“大城善治”的深层逻辑。
大风未至,预警已覆盖全城。北京市气象台提前发布近十年首个全市大风橙色预警,预报精度切割至“小时级”,多场专家直播同步拆解天气动态。这种“透明化预警”迅速激活整座城市:教委叫停中小学户外活动,文旅局及时关停户外游乐项目;房山公交停运公告刚发出,西城房屋监测平台已锁定9处重点房屋。
当铁路部门通过短信向旅客点对点推送列车停运信息时,当主要连锁超市将储备量提至日常的两倍时,预警信息真正穿透了治理末梢。
在极端大风天气下,城市治理的难点在于既要防住“看得见的危险”,更要锁死“想不到的风险”。市应急局针对加油站、油库以及危化品生产企业部署防风措施,7支市级危化品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在岗值守,一系列措施让危化品行业在大风中守住零事故红线。
丰台火车站前,三百年古槐被进行了防护加固,北海公园对古建周边树木进行了预防性修剪,防止对古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。全市文博单位开展了隐患排查,确保历史建筑与古树名木“扛”过大风。
大风预警发布后,全市水务系统各单位加强了对供水设施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部位的监管,提前储备发电机等应急物资,确保关键设备在断电情况下仍能正常运行。诸如此类的“防御”策略,同样应用于电网、燃气、通信等领域,让城市生命线在风中“不断流”。